建筑设计行业作为建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,其发展态势深受宏观经济、政策导向、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影响。当下,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与调整期,既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,也孕育着全新的发展机遇。
近年来,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态势。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,受益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、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,行业规模持续扩张。然而,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、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等因素制约,增长步伐明显放缓。2023 年,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5420.6 亿元,其中住宅设计规模约为 4059.5 亿元,商业营业用房规模约为 459.1 亿元,办公楼设计规模约为 229.3 亿元。尽管市场规模总量依然可观,但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。有预测认为,2025 年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6000 亿元,但从当前趋势来看,实现这一目标面临一定压力。
企业类型多元化: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少数大型设计企业(包括国有、民营和外资)为主导,大量中小型设计企业为辅的市场竞争格局。国有设计院 / 设计公司在经验与人才储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长期以来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、公共建筑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;外资设计公司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、国际化的项目经验以及高端的设计技术,在高端商业建筑、地标性建筑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;民营设计公司数量众多,经营机制灵活,在住宅设计、中小商业项目等领域表现活跃;建筑设计事务所则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能力,在特定细分市场拥有一席之地。
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呈下降趋势:当前,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庞大,但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。以 A 股头部 28 家建筑设计 / 工程设计企业营收为例,华建集团及苏交科分别为房建 / 基建设计营收规模领域龙头企业,两家企业合计营收占比从 2018 年的 32.75% 下降至 2022 年的 25.12%,5 年内减少 7.63pct,显示出国内建筑设计行业正朝着分散化趋势发展。这一现象表明,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各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争夺更加白热化,尚未形成具有绝对统治力的行业巨头。
房地产市场影响显著:房地产行业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下游市场,其发展态势对建筑设计需求有着直接且重大的影响。近年来,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入,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,市场销售下行压力增大,新建住宅项目数量减少,导致住宅建筑设计需求明显萎缩。同时,商业地产市场也面临库存积压、同质化竞争等问题,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的设计需求同样受到抑制。不过,随着市场逐渐进入调整期,高品质住宅、改善型住房的设计需求开始显现,消费者对居住环境的品质、功能以及个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,为建筑设计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升级方面带来了一定机遇。
基础设施建设仍具潜力: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多年高速发展后,部分领域逐渐趋于饱和,但在新型城镇化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动下,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。例如,城市轨道交通、综合管廊、海绵城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,对建筑设计的需求保持稳定增长。此外,交通领域的高速铁路、高速公路改扩建以及机场、港口等枢纽设施建设,水利领域的重大水利工程、水资源调配工程等项目,也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,这些项目更加注重绿色环保、智能化以及与城市功能的融合,对建筑设计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新兴领域需求崛起: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建筑设计的需求结构不断向新兴领域拓展。绿色建筑、智慧建筑、养老建筑、文旅建筑等领域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热点。在绿色建筑方面,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,建筑节能、可再生能源利用、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等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,绿色建筑设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智慧建筑则借助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,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、舒适、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,其设计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。养老建筑和文旅建筑分别针对老龄化社会和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,在功能布局、空间设计、环境营造等方面具有独特要求,为建筑设计企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。
新技术应用加速:建筑设计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期,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设计模式和流程。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以其三维信息集成、协同设计、虚拟建造等优势,逐渐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主流技术。通过 BIM 技术,设计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建筑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设计、分析和优化,有效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,减少设计变更和施工风险。此外,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技术在建筑设计方案展示、客户体验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,能够让客户更加直观地感受设计效果,提升沟通效率和满意度。同时,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开始崭露头角,例如利用 AI 算法进行建筑方案生成、能耗模拟分析、结构优化设计等,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设计工具和思路,有助于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创新性。
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: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,建筑设计企业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。一方面,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构建数字化设计平台,实现设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协同工作。通过数字化平台,设计师可以实时共享设计数据、协同开展设计工作,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提高团队协作效率。另一方面,企业注重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,将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、整理和分析,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,为企业的项目决策、设计优化、成本控制等提供数据支持。此外,数字化转型还推动了建筑设计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,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开展线上设计服务、设计软件销售与定制开发等业务,拓展盈利渠道。
市场竞争激烈,低价竞争现象普遍:由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数量众多,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低价竞争成为部分企业获取项目的主要手段。在一些项目招投标过程中,企业为了中标,不惜压低设计费用,导致行业整体设计费水平下降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低价竞争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质量,也使得设计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,进而影响了设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动力,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。
项目回款困难,企业资金压力大: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部分项目业主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,导致项目回款周期延长,甚至出现拖欠设计费用的情况。这给建筑设计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,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。为了维持资金链的稳定,企业不得不增加融资成本,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。同时,资金紧张也限制了企业在技术研发、人才培养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,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人才流失严重,行业人才结构失衡:随着行业发展进入调整期,建筑设计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。一方面,由于工作压力大、收入下降等原因,许多优秀的设计师选择离开建筑设计行业,转行到其他领域寻求发展机会。另一方面,行业对高端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,但由于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,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,导致行业人才结构失衡。人才流失和人才结构失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,也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。
当前建筑设计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,在市场规模增长趋缓、竞争格局复杂多变、需求结构深度调整、技术创新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。建筑设计企业需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,积极应对市场变化,通过技术创新、业务拓展、管理提升等手段,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